m米乐体育:教 育 文 摘 第112期(数字教育专题)

发布日期:2023-08-21 04:18:30     来源:mi6米乐体育 作者:mil米乐体育平台

  世界数字教育大会2月13日在北京开幕,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出席会议并致辞。孙春兰指出,中国政府格外的重视发展数字教育,经过持续努力,全国所有中小学都已接入互联网,各级各类学校不断丰富数字教育应用场景,推动数字技术与传统教育融合发展,创新教育方法的理念、方法、形态,让数字技术为教育赋能、更好服务于育人的本质。

  大会以“数字变革与教育未来”为主题,重点探讨教育数字化转型、数字学习资源开发与应用、师生数字素养提升、教育数字化治理,以及基础教育、职业教育、高等教育等领域的数字化发展评估。超过130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参会。教育部在世界数字教育大会上发布智慧教育平台标准规范,并与三大电信运营商续签战略合作协议。大会发布了世界数字教育发展合作倡议等系列文件。

  党的十八大以来,习格外的重视教育工作,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,推进我国教育信息化实现跨越式发展。党的二十大首次将“教育数字化”写进报告,提出“推进教育数字化,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、学习型大国”,为新时代新征程逐步发展教育数字化指明了方向、提供了遵循。十年来,数字化教学条件全面提档升级,基本形成了网络覆盖完全、线下多媒体教学空间和网络教学空间融合的学习环境。我国基本建成世界第一大教育教学资源库,慕课数量和学习人数均居世界第一。

  数字教育应是公平包容的教育。推行全纳教育,实现学有所教、有教无类是我们共同的价值追求。数字技术具有相互连通、即时高效、动态共享的特征,能够让身处不同环境的人都拥有平等地获得教育资源的机会和渠道。同时,我们也要避免数字技术加剧教育的不公。

  数字教育应是更有质量的教育。发展数字教育,能够丰富智能教室、自适应学习、学情智能诊断、智慧课堂评价等场景应用,推动线上线下融合互动,改善教育学生的方式,增强教学过程的创造性、体验性和启发性,为实现更优质的教育提供强大动力。

  数字教育应是适合人人的教育。数字教育能够在个性化地学、差异化地教、科学化地评等各方面发挥独特优势,通过信息跟踪挖掘、数字回溯分析、科学监测评价等,描绘学生成长轨迹,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方案。这也必将有利于重塑人类教育形态,使人人接受适合的教育成为可能,助力终身学习和学习型社会建设。

  数字教育应是绿色发展的教育。我们要遵循节约节俭、简洁高效的原则发展数字教育,重在应用为王、服务至上,不盲目追求高端。我们要推动数字教育成为教育低碳转型的催化剂和加速器,助力绿色发展,保护好人类共同的家园。

  数字教育应是开放合作的教育。我们应当携起手来,加强沟通交流,通过数字教育的开放合作,让更多国家和人民搭乘数字时代的快车、共享数字教育发展成果、加速教育变革。

  3年前,疫情突如其来,一根网线成为师生教与学之间重要的联系。北京市迅速搭建了线上教育教学平台,组织名校名师录制了覆盖中小学全学段、全学科、不同版本教材的上万节数字课程资源,以“北京市空中课堂”为基本保障,统筹五类14家企业构建了多元线上教学平台,为全市学生提供了有质量、全覆盖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,在短时间内实现了线下线上教学衔接。

  北京市教委以场景驱动支撑综合改革,统筹建设了教育公共服务、教育公共管理、教育公共资源“三大平台”。通过“互联网+”校园安全管理平台,可实现视频监控相互连通、安全工作闭环管理;通过“掌上督导”平台,督导人员可实时将督导数据上传平台,以数字化促进督导业务流程再造。

  长宁区以长宁教育数字基座为核心,构建起长宁教育一体化统管体系,为上海市教育数字转型探寻新路径。

  长宁教育数字基座,是上海市政府联合企业、学校三方共同打造的一套标准化数字学校中枢系统。对教师而言,数字基座就像一个线上教育应用库,想用什么就从里面选。除了为学校提供教、学、管、评、研全场景应用,实现长宁区教育数字化统一管理外,长宁教育数字基座还让一些信息化建设薄弱的学校,也能跟上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步伐。为降低信息化建设门槛,推动全区教育数字化转型中不落一子,长宁区教育局在长宁教育数字基座上,引入了不少免费应用,并增设了低代码开发功能,让学校教师和管理人能进行个性化的应用开发,满足一些日常使用需求。

  现在很多名校、教育集团都在做网上教育,特别慷慨无私,愿意把自己的课程共享给更多学校。但是,这些优质教育资源都给了那些最贫困的地区,这是不是就是教育均衡呢?可能还是要打一个问号。

  比如,我们在调研过程中发现,最开始,这些农村学校的教师都特别兴奋,如获至宝,孩子们也很骄傲,感觉自己现在跟人大附中的学生上的是同一节课,用的是同一个教师。但当课上到一定阶段,我们就发现了一些问题,比如,一些孩子慢慢地就跟不上了,跟不上,有些知识就听不懂,听不懂也就容易感到厌倦,最后就会流于形式。

  这也就是我们为何需要开展“双师教学”。其实是在利用信息技术辐射优质教育资源的同时,充分的发挥第二课堂教师的能动作用,有效解决远程教学无法顾及学生差异的弊端。我曾经也提出过一个办法,如果真的要下校帮扶,就应该是区域内的帮扶,而不是到很远的地方去帮扶。因每个地方都有好学校,当地的好学校可以直接对接当地的农村学校。把好的学校都发动起来,都出力,帮助农村学校。

  同时,我认为在这方面首先要做好教师培训,比如“双师教学”。人大附中作为第一课堂,任课教师要负责每天的授课,并提供教案、讲义、习题,还要定期跟第二课堂的教师开展视频研讨和培训。实验学校的第二课堂教师,则要负责根据本班真实的情况,利用第一课堂老师提供的资料和讲课视频,提前备课,选择适当的方式来进行实地教学。这种新型课堂与传统的网络点播式学习不同,要由两地教师共同主导,双方教师能根据自己学生的情况,对知识进行深度和广度的延伸教学,所以才称之为“双师教学”。如果第二课堂的教师不熟悉线上直播课程的特点,或者不会进行线上操作,就无法针对自己的学生情况对第一课堂教师的教学进行取舍、辅导等,这就达不到理想的效果了。

  针对这样的一种情况,我们曾利用暑假,集中对“双师教学”试点学校教师进行培训,我们的授课教师也多次深入试点的乡村学校进行调研,与师生交流,力求达到让乡村学校师生真正享受到优质资源的效果。

  来源:中国电信杂志2020年12月3日。本文是作者接受《网络传播》杂志专访的片段,原题为“数字教育怎么样开展?”

  人工智能正普遍的应用于各行各业,引发这些领域发生了巨大甚至颠覆性的变化。但智能教育并没有像人们所期望的那样取得明显成就。截至目前,智能教育总的来说是以技术为中心,其特征主要有重技术应用、重技术功能、重“大数据”轻“小数据”等,关注的是把已有的技术应用到教育场景中去,满足于提高现有教育的功能和效率,是在传统教育背景上做加法而不是创设新的教育形态和场景。

  这是一种“冷”智能。而教育事业是以人为对象,为国家育人才、为个人促发展的活动,是有情有义、有温度的活动。智能教育要由“人工智能+教育”向“教育+人工智能”转变,发展有温度的智能。

  智能教育是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场景的运用,是对现有教育的赋能增效,更是对未来教育的重塑。只有激发了人的内生力,以教育规律和人的发展规律为引导,让技术为育人服务,智能教育的价值才能真正反映出来。(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)



上一篇:解开数字化认知的三大困惑
下一篇:智说智话|什么是数字化?